文/羊城晚報記者 何裕華
  其實,早在探訪“蝦哥”之前,記者已從不少跟他有多年接觸的前輩口中打聽得“蝦哥”其人其事其腔。
  平民靚腔
  羊城晚報退休多年的資深粵劇專線記者彭壽輝告訴記者,再見“蝦哥”感慨萬分,當年一個在臺上演出,一個在臺下看戲,他在哪裡演出,他跟到哪裡採訪,除了採訪與被採訪的關係,還是老倌與戲迷、朋友與知己的關係。數十寒暑,彈指一揮間,“這樣就幾十年了”。
  羅家寶12歲入戲行,啟蒙老師是其父羅家樹。當年,羅家樹被戲行公認為“掌板王”、“打鑼狀元”,他諳熟各大粵劇流派的風格、特點以及各種傳統排場,羅家寶自小就打下扎實的童子功。後來,“流串”於各大戲班的羅家寶更幸得薛覺先、馬師曾、陳錦棠、桂名揚、白駒榮等大佬倌的指導,再加上後期努力和人生經歷的積累,終於形成成熟的表演流派,“蝦腔”也成為眾人稱贊的平民靚腔。
  用功好學
  對“蝦腔”的評價,羅家寶徒弟羅赤峰曾稱,師父聲音的一個特點是越唱越開,開始的時候很模糊,但是越唱就越好聽,所以他有唱功,如果沒有唱功的話根本就長唱不了。而且他的板路是很難推倒的,他唱中板變化多端,他的板路非常有韻味。
  此外,“蝦哥”粉絲兼粵劇伶人葉兆柏也在多個場合多次表示對羅家寶的敬仰,《夢·紅船》試演當晚,古稀之年的葉兆柏見到“蝦哥”也不由得邊跳邊跑到“蝦哥”跟前,握手問好。“羅家寶是一個真正的文武生,就算他紅了以後,在做《紅梅記》的時候,仍然學‘大翻’(團體前空翻)。一般愛惜身段的老倌是不打筋斗的,但他成了名還這麼刻苦用功,所以說羅家寶不但唱得好,做得好,打也好。這就是一個藝人對藝術和觀眾的負責態度。”
  作為後輩,出生在廣東粵劇大院的陳列東見到“蝦哥”也忍不住向記者贊嘆其謙遜與好學,“他非常愛看書,以前我家裡境外親戚給我爸寄了新書過來,他知道了都一定要來借,有一次他來借《基度山伯爵》,跟我爸說,第二天就能還,果然,他一晚就啃完一本小說!”
  成戲,成人,書中自有品。為此,“蝦哥”常以身作則,多讀書多看戲,“他經常對我們說,演員一定要有文學基礎,有文學基礎對人物就會有所領會了。”“蝦哥”的徒弟說。
  何裕華  (原標題:他們眼中的“蝦哥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37jsvdj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